【声学新闻】以科技推动噪声治理

广州日报最近刊登了一篇《治理噪音污染,执行要跟上》的文章。里面探讨了现金社会噪声和解决想法,希望通过媒体的大力推动,在噪声治理方面能够得到更好的成效! 文章是这样提及的:“邻居的活动声、公路上的汽车声、小区边上的施工声、广场舞曲、高音喇叭广告,声声入耳。噪音有时候比雾霾更可恶:人可以整天戴着口罩、关闭门窗,但总不能整天塞着耳塞吧?无孔不入的音波,不知带来多少烦躁、紧张乃至精神问题。

关于噪音污染的应对,政府已做了很多工作。据报道,去年国家、地方出台了三十多部法律法规文件,涉及面大到城市规划小到绿化建设。然而,噪音污染在很长一段时间,恐怕还是困扰中国城市的大问题。治理噪音污染,要提高国人的公共意识。生活噪音投诉占了21%,也就是说五件噪音投诉里就有一件是左邻右舍不注意带来的。其实广场舞、商场大喇叭之类的噪音,因为持续性强、影响面广、有规律可循,治理起来还比较容易。但如果摊上一个喜欢跳舞的楼上邻居,几位喜欢打麻将打到半夜的隔壁,一位热衷打开音响分享自己歌喉的对门,那麻烦就大了。说理无用,投诉无用,只能在“咬着牙坚持”到“忍不住去拍门”之间徘徊——治理这种类型的噪音污染,离不开公众素质的提高,离不开持续的宣传、引导。

治理噪音污染,职能部门也要加强执法。当前,关于噪音污染的处罚力度仍有待加强,比如笔者曾经投诉小区隔壁的建筑工地半夜违规施工问题,然后一个调查就要15个工作日来完成,往往数以亿元计的项目罚款却寥寥无几——处罚力度不够,违法成本不高,施工方就不会有“痛感”,就会有恃无恐!

另一方面,执法处理方式也可改进。噪音污染往往持续时间短、取证难。等到有关部门通过种种程序派人来调查,难免时过“声”迁,什么都没了。比如,面对建筑工地之类的噪音,市民习惯找警察,可是很多基层派出所没有配备相关测量仪器,所以难免有心无力。因此,对于噪音污染取证难等问题,不妨在设备、技术等配套方面弥补不足。另一方面,环保、公安、交通、城管等多个部门也需要理清权责、形成合力。

防止噪音污染,不缺法规,关键在执行。在这一点上,我们不妨多向发达国家学习。美国为了应对噪音污染,因地制宜,出台了很多被称为“皮毛法律”的法规,事无巨细地进行全方位防治。他们基层警察也大多配备检测仪器,一接到投诉就可以迅速鉴定处理。要想真正减少老百姓的困扰,有力、迅速、具有威慑力的处理,是当下的最佳办法。”

详情请点击: http://opinion.people.com.cn/n1/2016/0905/c1003-28691179.html